隋唐之前中医问诊理论溯源
中医问诊理论,自《内经》时期的萌芽,经历代医家发展完善,到明清方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实践。本文试从中医问诊理论发展的源流出发,探讨隋唐之前中医问诊理论形成过程,丰富中医问诊理论內容。<br> 研究认为,隋唐之前的中医问诊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本著作当中,一为《黄帝内经》,其中有关问诊理论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搭建了问诊理论的雏形,为后世问诊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关问诊内容进一步充实详细,并贴近临床;基本上开始显示出区分四诊的萌芽;详细介绍了问诊时的注意事项;并间接反映了《内经》通过问诊辨病的基本思路。一为《难经》,首提“问而知之谓之工”。一为《伤寒论》,其中的问诊内容非常丰富,极大的发展了中医问诊理论,其主要理论特点有:问诊主要集中在通过问诊获得病人主观感觉的病情资料;另一特点为对地域、发病季节、个人生活经历等阐述不多,而把重点放在六经及杂病的病、证、治等方面,即证候表现起病、治疗经过等与疾病关系密切的诸多方面;还包括通过问诊了解疾病的以往治疗过程,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等等。<br> 总之,问诊是中医四诊乃至中医辨证论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值得进一步深入整理研究,充分挖掘其临床价值和理论价值。
中医学 问诊理论 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
杜松 张玉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06-110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