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渴)的中医证候病机研究
通过中医古代文献梳理,探讨糖尿病(消渴)的中医证候病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西医内科学认为是一组常见的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现代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其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经研究认为本病病机的发生发展常始于微而成于着,始于胃而极于肺肾,最终责于肾。气阴两虚、津液耗伤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肺燥、脾胃湿热、肾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且本病的发生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气虚日久,导致血瘀聚而成毒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基础。分析本病临床辨证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肺燥津亏,阴虚火旺,肺胃热盛,气阴两虚,脾虚痰湿,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等多种证型。其证型又有主次之分,且有血瘀、痰湿、毒等兼证。因此临床应特别重视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加减选用有效方药。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多饮为肺津不足,多食为胃阴不足,这应为消渴的发生阶段,多尿是为肾精不足,阴阳失调。且伴水谷精微尽随尿排出而现消瘦诸症,此消渴形成阶段,本病并发症的出现是即病之后,不能有效的养护造成的,如继续饮酒无度,渐致入络而发。因此,消渴的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糖尿病 中医证候 发病机制 辨证论治
赵红霞 贾海骅 赵凯维 尹俊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36-141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