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期因子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中期因子(MK)水平与肺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为健康对照组,肺炎组和肺癌组。健康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共2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肺炎组:为同期肺炎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肺癌患者组,为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2010年期间,初次确诊,未经放,化疗的肺癌患者4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按病理类型分为:非小细胞肺癌36例,小细胞肺癌7例;非细胞肺癌按肿瘤分期:I期5例,ⅡA-B期9例,ⅢA-B期9例,Ⅳ期13例。所有受检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置于-20℃冻存。使用MK酶联免疫法检测三组中MK的水平,操作按说明书进行。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相互比较肺癌组,健康组及肺炎组外周血MK的水平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肺癌患者外周血MK水平与肺癌病理类型是否相关;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MK水平与肿瘤分期是否相关;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MK的水平差异是否显著(同方案化疗2周期后复查)。结果:健康组的MK水平为(0.172±0.027)ng/ml,肺炎组的MK水平为(0.265±0.042)ng/ml,肺癌组患者外周血中的MK水平为(0.807±0.188)ng/ml。肺癌组与健康组。肺癌组与肺炎组以及肺炎组与健康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M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小细胞肺癌I-Ⅱ期患者外周血中MK的含量为(0.688±0.121)ng/ml,Ⅲ~Ⅳ期患者外周血中MK的含量为(0.914±0.178)ng/ml,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MK水平与肿瘤分期相关。同时,比较了化疗前后34例肺癌患者的MK水平,P<0.05,表明肺癌患者化疗后的MK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应用酶联免疫法成功检测了肺癌患者的MK水平,MK可作为肺癌临床诊断的肿瘤标志物,且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显著相关,可作为肺癌预后判断及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肺癌 中期因子 血清 临床诊断

李慧 李云霞

内蒙古医院肿瘤内科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华名中医论坛暨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肿瘤学术会议

福州

中文

209-212

2011-09-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