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瘀学说的形成
血瘀学说始于《内经》。《内经》中虽无“血瘀”、“淤血”的名词,但对血的生理意义,关于血瘀证的形成原因,症候与治疗原则等都作了阐述,为我国血瘀学说形成奠定了基础。内经中关于血瘀的病名有恶血(《灵枢-邪气水胀篇》)、留血(《素问·调经论篇》)、衄血(《素问·举痛论》)、血不流(《灵枢·经脉篇》)、凝血(《灵枢·百病始生篇》)等,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二千多年前医简中已提到了治“瘀”及“久瘀”的处方。内经对血瘀的形成原因及血瘀导致的一些临床症候有较多的论述,如《灵枢·贼风篇》说:“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灵枢·水胀篇》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深不深,衄以留止”指出了寒邪形成血瘀。《素问·调经论篇》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对情志引起血瘀及其严重后果做了阐述,其它如外伤血瘀、病后血瘀、血瘀疼痛、淤血痹证等均有所论述。
血瘀证 中医证候 发病机制 文献研究
陈燕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750004
国内会议
银川
中文
312-312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