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奔豚治在方证相应而非关肾水

  奔豚气病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其特征,历来的注家多主张其发病由肾中寒水之气上凌心胸所致。在学习《伤寒论》(下简称大论)117条条文时,有同学引《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中的观点来提问,实际上奔豚证治并非如此。<br>  大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更加桂二两也。”据《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应于条首补入“发汗后”三字。这是因为烧针过汗,人身在上在外体部之津液骤虚,当此之时,在内在下之津液势必趋附以作补充平衡,“损有余,补不足”之自然之理如此。但过汗亡阳,津虚过甚,在下之津气趋之过急,奔冲由此而作。当然,这一条奔豚的发生还有“惊”的因素。

奔豚气病 辨证论治 发病机制 中药治疗

陶有强 马家驹

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北京,100141

国内会议

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

北京

中文

330-331

2011-05-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