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经过三年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个崭新的汶川已经在地震的废墟上站立起来。三年恢复重建,重建的不仅仅是一排排更加美丽的民居、学校、医院,还有灾区人民更加恢弘、壮丽的精神家园,汶川—已经从一个充满悲情、悲壮的符号而成为了今天对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民族团结进步学习、宣传、教育的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本文讲述了汶川重建过程中所彰显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共同思想基础,强调了举国体制、对口支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评价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功实践。

抗震救灾 灾后重建 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赵志立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院

国内会议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暨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277-281

201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