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青少年心理康复团体游戏干预策略及实证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12万个参与“加油”心理康复项目的青少年为例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仅带来巨大而有形的灾难和损失,更带来了巨大而而无形的心理创伤。灾区的未成年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地震的惊吓、余震的恐惧、有的甚至是经历了家园尽失、父母丧生、校园掩埋、身体残疾等重大变故带来的强烈的心理冲击,或多或少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和创伤。因此,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心理康复方式使他们从地震的阴履中走出极为迫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地震灾后青少年心理康复课题组联合组办的“加油”项目开展以来,由于其有着明确的四大主题系列活动案例,和简单易行和操作的四大环节,再加上安全可控性高等特点不仅仅对灾区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成长有着显著效果,对更广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也有着良好的效果。<br>
汶川地震 青少年心理 康复训练 心理干预
张祥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国内会议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暨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318-324
201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