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早期中英贸易的展开与英国两次遣使访华活动

  通过本文,笔者试图展现中英关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一时期内的客观状态。18世纪末以来,英国在华贸易额一直占据西方来华贸易额的70%以上。英国分别于1793年和1816年所实施的两次访华活动皆旨在改善双方贸易往来过程中英方所处的被动地位,而英国使节在进行上述访华活动前所接受到的政府指令无不要求使节在中国期间以不惹怒中国人为底线。英使团的两次访华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他们确实获取了不少经验。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包括英国人在内的欧洲人,无论自觉抑或不自觉,他们基本遵循了中国所制定的各项口岸交易规则,逐渐成长为亚洲地域贸易圈内的活跃分子,而这种活跃所形成的力量却反过来要抗击那些令他们感到束缚的贸易规则。本文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抗击的早期阶段,英国人并没有打算要去冲击中国体制,仅仅想获取贸易上的部分解放,只有当他们意识到贸易规则只是附着在体制之下的产物时,打破体制才成为他们的目标。因此,笔者以为,过度强调英方对中方的影响力是目前中英关系,尤其早期中英关系研究所存在的一个结症,而在这场将中国最终拖入近代的长期较量中,既不能一味强调英方的影响力,亦不可夸大中方的不妥协性。

中英关系 贸易规则 访华活动 对外体制

曹雯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国内会议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730-742

2010-08-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