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跨体系的社会

  “跨体系社会”与“跨社会体系”的区别,在于“跨社会体系”是根据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即从单一的种族、文化和政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从“民族体”的角度实施跨越性的批判,而“跨体系社会”概念的提出则恰恰相反,把“社会结构”理解为是一种合了地理、政治、礼仪、宗教、伦理和宇宙观的复杂共同体,而不是一种“民族体”性质的体系。此种观点特别强调“体系”之间的动态性和日常生活世界的相互关联。<br>  以清朝的统治策略为例,“孺家文明”尽管仍居核心地位,但只起协调作用,而为其它文化形式预留出了相当灵活的生存空间。清朝皇帝的政治智慧也表现在平衡不同地域(西藏、新疆、蒙占)和不同的族群文化(藏族、满族、汉族、回族、蒙族等等),从而实施了有效的统治。本文对仅以“孺教文化圈”诠释东亚历史演变的观点也提出了质疑,认为中亚等其它地区的朝贡体系在“跨体系社会”的制约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

跨体系社会 儒家思想 政治文化 价值体系

汪晖

清华大学中义系

国内会议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793-797

2010-08-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