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变奏中的灾异论与清代王朝认同--以《大义觉迷录》为中心
一部《大义觉迷录》,不仅在当时掀起绝大的政治风波。至今日依然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象,而且歧见纷呈。这些研究,以其视角的多样化,不断地深化、拓展、丰富了读者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与认识,却朱曾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探讨,又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贯穿其中的火异论(含灾异观、祥瑞观)及其所体现的天命论思想。如果将以上多种视角统合起来,并将其纳入天命论的框架之中,则《大义觉迷录》这部所谓的千古奇书,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融华夷观、君臣观、正统观、灾祥观以及有关养民、察吏、明刑、封建、井田、科举、乡约、教化等各方面认识于一炉的崭新的儒学体系,或可称作清代的新儒学体系。此一体系,就其内容来说,并不仅仅是对程朱理学的维系,而包含着诸多批判与改造;就其成冈而论,又非单纯的“汉化”或“满化”所能解释,而是特定历史时期两者之冲突、纠结与糅合的产物;就其政治功能而言,则不仅足适应于中原汉人文化区的地方性话语,而实际上成为覆盖满、汉、藏、蒙、回等各族群地区的主导性意识形态,或者准确地说,构成了以清代新儒学为丰导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并存的意识形态格局。这样一种创于满人之于的以天命论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其倡导者自觉地纳入到中华文化的系谱之中,成为代代相续之中华正统王朝的一员。
清代 国家观念 思想体系 民族文化
夏明方 吴密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79-82
2010-08-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