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徙北京的廟畲看清朝的统治政策

  清人的文集或朝鲜使臣的《燕行录》记载北京庙会繁荣景象,但要了解清朝利用庙会来怀柔蒙古的政策,则须参考清代档案才能看到深刻意涵。清朝修建北京藏传佛教各有不同的作用,有些作属重要的宗教场所;有些则规则为市集性质。黄寺和黑寺为达赖班禅臣每年朝贡皇帝时居住的场所,每年正月这雨座寺院与雍和宫持续活络的宗教活动。<br>  更重要的是寺院附近的外馆喀尔喀蒙古王公朝观驻场所在,皇帝允许他们携带货品来贸易,成为一年一度的市集。据北京碑刻资料记载,蒙古王公将土仪寄存在附近的栈房,栈房的范围相当广。清朝规划安定门以北一大区域,东至安定门大道,西至黄寺西村、北至土城、南至关厢,用来作为栈房和商铺区,成为库伦和北京长程贸易的终点。民国年间农商部档案提到外馆杂货行商会因中俄蒙交涉案,旅蒙贸易者被抢掠至有数十家之多,资产损失数百万。又因贸易量增加,这些商号多达一百多家,贸易额达数百万两。从近史所档案可发现北京贩售西北物资的商铺,扩大为外馆杂货行商会,到民国十三年又改为外馆商帮协会。<br>  相对来说,内城的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的定期市集,从清初到清末都维持两天,而商权局限在院内。清末寺院附近的街道发展成为商业区,寺院本身的市集却沦为日常生活的货品。此是皇帝的官房分布在寺院周围,民众出租或购置官房,商铺聚集发展成商业区之故。其次,隆福寺附近设立多出官仓,而出现碾米的碓房,这也可看出清朝所规划市集结合了商业与粮食供应。雍和宫附近有许多官房,成为制作佛像重要场所,且印经事业发达,可以看出清朝提供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如Johan Elverskog所说十八世纪的清帝是天命的转轮王,北京俨然成为新的宗教中心。

清代 统治政策 政治思想 宗教活动

賴惠敏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

国内会议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05-237

2010-08-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