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医学。当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致经历了临床研究(20世纪60-70年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并己培养出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7000余人,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逾10万。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一些列成就,如青蒿素治疗疟疾、经络系统研究、中医证型研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等。然而,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大多处于“中西医并用”的现状;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也多停留于1+1的模式,即中医教育+西医教育的模式;大多数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尚未能脱离两种医学相互独立的思维方式,这无疑与最初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21世纪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坚持中医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而奋斗”、“加快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等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方针政策,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所在单位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培养现状,对新世纪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的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中西医结合医师 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 模式分析
宋康 陈培风
浙江省中医院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27-130
2009-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