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北地区民族文物抢救保护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西北地区,是中华河岳根源,也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诞生地之一。从新石器时期至今,这里各民族文明消长更迭,相映成辉,璀璨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给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今天,诸多中华文明的根脉都可从西北地区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存中得到诠释和考证。对西北地区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掘和继承,是重塑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强大动力和源泉。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也是我国政府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坚定立场。但近二十年来,西北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西南、东南地区相比,形成差距,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相对淡薄,资金投人不足,民族文博机构和专业人员奇缺,保护乏力,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存面临着自然和人为毁坏、流失的危险。时至今日,西北地区两个民族自治区和民族聚居大省青海、甘肃,还没有一家专门的省区一级的民族博物馆,与云南民族博物馆、海南民族博物馆、内蒙古民族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相比,形成差距。民族自治州、县沿用传统的文物系统博物馆建设模式,民族类行业博物馆建设凤毛麟角。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到底该怎样来做,抢救保护的途径与对策何在?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是西北地区文博部门和民族文化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西北地区 民族文物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藏品征集

沙存善

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

国内会议

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

兰州

中文

236-240

2007-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