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云楼社”到“后七子”派--以嘉靖二、三十年间京城文学话语之转移为中心
明嘉靖中叶刑部的“白云楼社”是京城文学唱和的中心,也是孕育“后七子”派的母体,其活动、性质及其与唐宋派、后七子派之关系是考察明文学思潮变迁的重要线索。但从白云楼社到后七子派并非一种连续的文学运动,而是嘉靖中叶反复古思潮与嘉靖后期复古派文学话语的对峙与转折。从本质上看,以吴维岳为代表的白云楼社与李攀龙等后七子的诗学冲突是昊中风尚与北方传统的碰撞,是受心学影响的创作群体与复古派的思想冲突。
古代文学 话语分析 白云楼社 后七子派
杨遇青
西北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545-551
2011-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