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预测无创指标的比较及应用
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情况,每年中国有50余万人发生SCD,全球大约有300万人发生SCD。心脏性猝死:《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将心脏性猝死(SCD)定义为因任何心脏疾病引起并发生在院外、急诊或到达医院时已经发生的死亡。此外,死亡必须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以内。由于SCD发生突然,预后严重,经常使得亲人好友难于接受,因此,它也是发生医疗纠纷的重灾区。发生SCD的患者80%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进行早期诊断、预警监测和早期干预,实施有效措施成为主要目标。当前已经进入到“3A时代”,即远程心电监测可以anytimeanywhereanyconditong,可以做到心电图实时监测,对于心律失常可以做到早期诊断。但是心脏性猝死预测目前仅仅30%,如此之低的预测率是难于满足临床需要,难于满足广大人们群众的需要的。最有前途担当此任的是对于无创指标的动态监测与分析。集无创的优势,即患者易于接受、性价比好、可以连续或动态监测,能够进行科学分析找到内在的规律,及时发出警报,提高心脏性猝死预测率。并对心脏性猝死预测新指标进行了分析总结。<br> 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从基础还是临床研究,心脏性碎死预测无创指标都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遗传密码的解析,进入了“3P时代”,即预测、预防、个性化治疗时代。加强疾病临床数据库和样本库的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结合,可以加速开发针对SCD的早期预警、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以获得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推动心脏性猝死预测无创指标在临床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 猝死预测 控制机制 无创指标
王红宇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54-59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