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移植物肾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

人们最早普遍认为慢性排异反应是晚期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除同种免疫损伤外,非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损伤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慢性移植物肾病”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很多相关的临床实践都是建立在以“慢性移植物肾病”为基础的临床研究之上。尽管最新的病理分类取消“慢性移植物肾病”,提出“慢性AMR”,但毕竟时日尚短,还未被临床广泛接受和应用,相应的临床试验亦较少。因此,本文虽然在病理方面的阐述有所更新,但关于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进展仍然围绕“慢性移植物肾病”展开。
肾移植 术后并发症 病理诊断 生物标志物 临床治疗
陆福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脏科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44-49
2007-09-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