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廣東方志的『客民』、『客匪』與『客家』論述
近代客家学者文化成就与客家问题研究发端,以罗香林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最具代表性。由于该书参考了许多族谱、方志,紮实来论证客家人的渊源与文化动向,从中大众开始了解最早针对客家问题研究性质的论著,注意到客家人长期受到不少地方史志的误解,该书所列举的《石窟一徵》亦被视为首开客家语言的研究先河。本文主要是重新检验这些学者们惯常引用的史志文本,试图针对清代广东方志中的风俗、民族、方言等各篇记载。或是兵事、大事纪对土客冲突的纪录,依时序性地重新解读各类志书的关于客民的记录,目的在讨论清代广东地区的客家意识如何转换。尤其是自阮元修编纂的《广东通志》以后,清代广东志书的客家概念,历经土客冲突、编纂者的实践探索,开始呈现正反的两端文化表述,但当时对客家的表述仍不够成熟。也由于当时客家群体尚未有高度的主体性自觉,因此后来常被客家研究者引用的清代广东志书,其中对于客家书写,往往有被放大之嫌。
广东方志 客家文化 清朝时期 文献研究
唐立宗
台湾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93-107
2005-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