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华”的起源和涵义
本文以纳西象形文字“中”字与原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甲骨文的“中”字对比研究,认为“中”字最早起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是以“木矛”一类的东西投中物体之义。“华”则为“粟花”,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远古居民主要是以粟作农业为主,并盛行农业崇拜,当粟花盛开时,意味着农业丰收。“粟花”为华,有大而美、光明之褒意。到春秋时,诸夏取“华”之美意,形容享有礼乐文明的诸夏人,“华”遂成为族称,与夏同义。“中华”称谓源于中国诸华,与中国同义,最早出现于西晋武帝初期,渐为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具有地域、民族、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涵义,并应用在宫门、天文、殿名、官职、郡名等方面。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的入侵、华夏中心主义的解体,传统的“中华”涵义消退,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涵义。
中华 话语理解 国家文化 社会变革
张双志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03-218
2005-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