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两种人工肝支持方法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浆置换联合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PE+PA)组、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组和基础治疗组,前两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分别予PE+PA或MARS治疗。观察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和血氨(NH3)等指标的变化,判断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为47.50%、42.50%和20.00%,肝性脑病转醒率为44.00%、44.00%和12.50%,2组人工肝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E+PA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尿素氮(BUN)、肌酐(Cr)和NH3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和白细胞(WBC)与基础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MARS组治疗后BUN、Cr和NH3明显下降,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TB、TBA、ALB、ALT、PT和WBC与基础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皮疹,经对症处理均能恢复,1例次MARS治疗结束时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两种人工肝支持均能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可显著提高肝性脑病的转醒率,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治疗的有效率。
重型肝炎 人工肝脏技术 机理分析 临床应用 疗效评价
施海燕 胡肖兵 李粤平 何敏茹 廖明儿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510060
国内会议
大连
中文
190-193
200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