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性脑脊液清除方式和时机对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目的: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性脑脊液不同的清除方式和时机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将30条健康成年狗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腰穿组、晚期腰穿组、早期引流组和晚期引流组,早期腰穿组和晚期腰穿组分别于二次注血后2h和第5天开始隔日行腰穿排放血性脑脊液,早期引流组和晚期引流组分别于二次注血后2h和第5天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痉挛程度(%reduction 0fbasilar artery diamiter,%RBAD)的变化发展。结果:①与早期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早期引流组脑血管痉挛发生例数少,痉挛时程短,痉挛程度轻。②与晚期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晚期引流组血管痉挛程度轻,时程短。③与晚期引流组相比。早期引流组脑血管痉挛例数少,痉挛程度轻。结论:SAH后通过清除血性脑脊液可以防治脑血管痉挛,早期腰池持续引流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 清除方式 介入治疗

黄清海 刘建民 洪波 许奕 辛涛 赵文元 周晓平 张鑫 张珑

上海市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200433

国内会议

第六届全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学术研讨会

牡丹江

中文

391-395

2004-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