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经验的反思--「结构不确定性」观点的分析
学界习惯以代理人理论来分析政府委外案件,根据该理论的分析,若该业务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则政府需采结果导向的契约,透过诱因兼容的机制,才能促使业者与政府产生正向的合作关系。依此,台北市政府公共建设由于规模大、复杂性高,采取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这种透过结果导向契约模式与业者互动,应可取得较佳的合作关系,惟究实而论,该法的落实似乎不如预期提升公私协力质量,甚至反生严重龃龉,面对这些问题,代理人理论或许将这些冲突解释为代理人的风险趋避行为,但本文透过实证研究发现,双方之所以产生冲突,乃政府惯用了「代理人理论」的契约设计假定,而忽视了促参协力过程当中的「结构不确定性」现象,而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政府对促参政策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措施产生失灵的现象。因此,本文在代理人理论外,另外再归纳不同的政策措施,用以解决结构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
不确定性 代理人理论 公共建设 民间参与 风险趋避行为
吴宗宪
国立台南大学行政管理系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8-44
2011-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