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弓弦原理还是牵张机制?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规律的研究

  目的:研究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术后脊髓的运动提供更合理的解释机制。方法:对43例接受颈3-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MR进行测量。在T2加权相中矢状面上,C2~T1任意两个相邻椎体的间隙水平,上位椎体后下角与下位椎体后上角连线的中点定义为基准点。测量每个基准点至该水平脊髓及硬膜囊前、后缘的距离。经数据换算可获得各节段的参数:脊髓中心后移(Sc)、硬膜囊中心后移(Sd)以及硬膜囊侵占率(OR)。将齿突与T1椎体后下角的连线定义为D线,其长度为D值。从每个基准点向D线作垂线,每个垂线段的长度为Px(x=1~6)。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与同水平硬膜后移程度高度相关,与局部曲度相关性较弱。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并非类似“弓弦”在颈椎曲度的影响下发生主动的后移,而是主要受硬膜囊向后方膨胀和后移的影响,在传导的作用力的牵张下被动的达到受力平衡位置。

椎板成形术 脊髓 后移规律 牵张机制

刁垠泽 孙宇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党耕町

北医三院骨科

国内会议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

石家庄

中文

1-1

2011-04-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