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昌世建筑作品的乡土渊源
夏昌世于1932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完成了艺术史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回到中国,先后辗转于上海、南京,昆明,重庆等地。抗战结束之后,夏昌世回到家乡广东,在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及其后的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任教,在岭南开始了集中的现代建筑创作实践。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在大约十五年的时间里,夏昌世在建筑的空间精神,气候适应性技术和建筑的形式与性格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为嗣后的岭南派建筑提供了观念、技术和形式上的源泉。本文结合夏昌世的建筑生涯,剖析了他在创作的高峰时期所完成的将现代建筑与岭南的地域性相结合的探索,尤其是其建筑创作中的乡土渊源。
中国建筑家 创作形式 艺术风格 乡土渊源 地域性
冯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393-405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