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217窟的早期金刚经变--兼论敦煌文献与图像结合之研究
在敦煌令人眼花缭乱的492个窟洞繁复慑人的壁画与尊像之中,其实直接体现佛教“空”的含义:在不同的缘起之下,会表现不同的果相。于看似不同外貌的果相背后,总有导致其表显的原因;其因果关系或许极其隐晦,但也必然有迹可寻。如史先生言,禅宗顿教在敦煌地区导致金刚经变的兴废,此概念可令人们开始绘制金刚经变;后来又因同一概念而使金刚经变销声匿迹。毕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然是“现象”或者“事故”,端视描述者的立场而言:符合描述者的期望者为现象,不符合者即成为事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载舟未必是好事,覆舟也难说一定是坏事。唐前期的敦煌,因对禅宗顿教的了解,始绘金刚经变;然而到了唐末,或许对于此概念已内化,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而不再图绘此经文。而导致概念内化的原因,或许是外族吐蕃的统治,也许是唯识思想的影响,尚需更深入研究。本文试着要以莫高窟217窟的“金刚经变”为例,透过图像与敦煌文献的结合,指出一条研究盛唐时期的线素,让状极混乱的中唐敦煌壁画得以抽丝剥茧,理出一缕头绪。
莫高窟 《金刚经》 文献研究 壁画
黄韵如
国内会议
敦煌
中文
208-219
2008-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