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吐蕃敦煌抄经中的报废经页

  8世纪中叶的敦煌(时称沙州),是一个各种宗教集之所,除儒、释、道之外,景教、祆教、摩尼教等都十分流行,敦煌人把自己的家乡称为“善国神乡”,宗教祭祀活动频繁而隆盛。佛教在民间广泛信仰的基础上,在崇佛的世家大族的倡导下,持续发展。佛寺比前代增多,开窟造像频仍。大量宫廷写经不断从长安、洛阳传人,不少高僧从内地前来弘法,使这座著名的佛教城市继续受到内地佛教文化的影响。东来弘道和西行求法来回路经敦煌僧人的增多,使敦煌得以不断汲取西域、印度佛教文化的营养。由此,敦煌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发展到了全盛时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名城,敦煌当时的宗教地位深深地吸引了吐蕃统治者,激起了吐蕃朝野对敦煌狂热的宗教热情。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为了平息叛乱,唐军东撤,吐蕃趁机向西推进。广德二年(764年),吐蕃攻占河西重镇、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攻陷凉州后,吐蕃以凉州为据点,一路西进,于永泰二年(766年),又连克甘、肃州,大历十一年(776年),吐蕃攻陷瓜州,并于当年八、九月间包围了沙州城。赤松德赞亲临前线,为了和平占领沙州这一善国神乡,遂定下了围而不攻的方略。为了促其早日投诚,吐蕃于建中四年(783年)放还前期掳撩的沙州周边地区的守军和僧尼(可能包括莫高窟等地的僧尼在内)。终于在吐蕃的军事威摄和攻心政策感化下,沙州军民以“毋徙佗境”为条件,出降吐蕃。占领沙州后,吐蕃统治者立即在沙州实施了强有力的兴佛举措,开窟造像,建寺度僧,抄写佛经,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使沙州成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善乡佛国。佛教势力的迅速膨胀,促进了写经事业的兴旺发达。本文将就吐蕃在沙州的佛经抄写中的报废页作一概括介绍,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佛经抄写 吐蕃统治时期 敦煌地区 报废经页 奖惩措施

张延清

国内会议

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

敦煌

中文

395-398

2008-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