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民族是一个”到“多元一体格局”民族理论--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
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加强。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争论。顾氏提出这一命题,既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又有特定的时局环境。傅斯年、张维华、马毅等对顾氏的观点表示支持,费孝通、翦伯赞等则对顾氏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商榷,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个讨论没有充分展开。但这次讨论在反映了学者之间不同意见的同时,也表现出很多趋同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为民族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初步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者、历史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民族理论、历史理论方面提出了富有开创意义的见解,尤其是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理论和白寿彝的“多种形式的多民族统一”的历史理论,高屋建瓴地揭示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日趋成熟。民族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过程。民族理论的研究与20世纪的中国通史编纂有着紧密的联系。
民族问题 多元一体格局 多民族统一 中国通史 历史编纂
周文玖 张锦鹏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091
国内会议
承德
中文
336-355
2007-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