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人性与善恶--兼评孟荀的人性善恶论

  性包括恉之性、理之性和气之性三类。万物的恉之性和理之性是相同的,气之性却是千差万别的。性和心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的界定,实质上性心一也。气之性或气之心就是大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古人称之为气禀,今人谓之基因。它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有行善作恶之功用。不同的气禀、基因在行善作恶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更容易导致行善,而有的则更容易导致作恶。至于最终导致行善还是作恶,取决于后天的习染和教育之功。气之性或气之心大致有四项基本内涵,可以分别用“知”、“情”、“意”、“气”四个概念来表达。情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情感、欲望和情爱本能。三者都属于本能,其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却是善恶之端绪,隐含着向善向恶的趋势。孟子对性的概念首鼠两端。当他将性仁义礼智,即我们所说的恉之性或憎之心的时候,他得出了性善的结论;而当他将性归结为情爱本能的时候,便自然得出性善为一种可能性的结论。荀子的“性”为生理欲望,本无所谓善恶。荀子的性恶,不过是人性向恶的趋势罢了。

孟子 荀子 人性善恶论 易体

郭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儒学全球论坛(2007临沂·苍山)暨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山东临沂

中文

529-537

2007-08-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