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在场”到“不在场”--由朱熹的荀学观看荀子在儒门道统中的陆沉
在儒学发展史上,荀子和荀学曾经一度遭到陆沉的命运,这其中同朱熹对之所作的判定密不可分。论文梳理了荀子在儒门中的地位变迁,得出其在儒门道统中的“不在场”状态自荀学创立伊始就开始了,只是到了中唐的韩愈起才结束了这一状态,但随着道学兴起,荀子又重新进入了“不在场”状态。论文由朱熹的荀学观管窥到苟子陆沉命运的关键所在,即与孟子性善论迥异的性恶论,认为性恶论之所以成为朱熹诟病的焦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在“何谓儒学”问题上,汉唐儒者与宋代儒者的理解存在分歧;另一个是在切入儒家之道上,荀子与孟子的向度各自不同。最后得出:由于宋儒与汉儒相比,在安排秩序和安顿生命问题上,更着眼于安顿生命,更偏重开显儒学所具有的内圣学资源,所以朱熹拒斥了着眼于安排秩序的荀子,选择了在安顿生命上有着独特智慧的孟子,从此,荀子在儒门道统中遭到了陆沉的命运。
荀子 朱熹 荀学观 儒门道统
王广
山东经济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国内会议
儒学全球论坛(2007临沂·苍山)暨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山东临沂
中文
568-580
2007-08-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