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骨健康普查联合体质辨识 拓宽社区骨质疏松防治渠道

  目的:探索运用传统医学体质辨识和现代医学健康普查并举的适宜方法,拓宽社区骨质疏松防治渠道。方法:在完成系列社区骨质疏松防治适宜技术研究和较大规模居民骨健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践行“中医进社区”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等方法提高社区居民对自身健康状态和疾病防治认知水平,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使用中医养生等社区适宜的中西医综合方法来改善人们的骨健康状态,提高生命质量。在社区居民健康普查中,一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运用腰椎、股骨双能X线和跟骨超声检查结果进行骨健康状态判定,并通过骨质疏松专病门诊对活动参与者进行健康宣教和诊疗。同时,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颁布的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对知情同意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最终报告内容除了个人基本情况、体质辨识结果(体质类型),还包括相关体质辨识知识和个性化体质调理建议。自主开发《社区骨质疏松防治管理》和《社区居民体质辨识管理》软件作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防治工作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结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骨强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性骨强度高于女性;社区居民的骨强度与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各类体质人群骨强度指数最高为湿热质和痰湿质,其次为平和质和气郁质,较低的有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和特禀质,最低是血瘀质,其中后两类五种体质多属虚性体质,可列为骨质疏松危险体质,最高危者当推血痕质。各类体质人群骨强度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 01)。此为进一步运用传统医学的体质学说指导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了基线资料。结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适宜方法的并举拓宽了社区骨质疏松防治渠道。

骨质疏松 健康普查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防治对策

刘仲华 史玲 邱丽 胡燕 冯向荣 陈玉华 王国华 吴瑕

上海市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62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七届全国骨质疏松及代谢性骨病学术会议

南京

中文

87-87

2011-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