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人鼻息肉黏膜纤毛柱状上皮主要离子通道的初步观察

  目的:利用尤斯灌流室(Ussing chamber)对培养的鼻息肉黏膜上皮细胞不同时期电生理特点做对比研究,并初步探索其离子转运机制及息肉黏膜电生理特点。方法:4例鼻息肉标本,酶消化后种于16皿6.5mm TransWell皿内,随机分为两个组培养组:14天、45天组各8例,ALI培养基气液界面培养,两组细胞分别于14天、45天用Ussingchamber做跨膜电势PD、短路电流Isc测量,欧姆定律计算跨膜电阻RT;为测量各离子通道活性,按一定顺序将Amiloride,Forskolin,DIDS加入顶侧膜所在的小室内,待电流稳定底侧膜侧加入Bumetanide。结论:培养的人类原代鼻黏膜上皮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及高跨膜电阻,14天组及45天组均符合电生理研究要求,培养14天时细胞通道活性及对药物敏感性高于培养45天。鼻黏膜上皮细胞顶侧膜存在Amiloride敏感的Na+通道及CFTR(囊性纤维化转运因子)、CaCC(Ca依赖的Cl-通道)通道,底侧膜存在Bumetanide敏感的NKCC(Na+-K+-2Cl-同向转运体);所培养的鼻息肉上皮细胞Amiloride敏感的Na+通道占基础电流极高比率或许与鼻息肉发病相关,顶侧膜CFTR对Cl-分泌与底侧膜NKCC(Na-K-2Cl同向转运体)通道活性密切相关;CFTR、CaCC、NKCC、ENaC之间存在密切的信息联系,相互协调或拮抗,共同维持上皮细胞电生理稳定及表层液体层容量。

鼻息肉 黏膜上皮细胞 电生理特点 离子通道

冉骞 陈黛丝 陈雷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京 100853

国内会议

2011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专题学术会议

大连

中文

64

2011-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