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论文以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苏州、无锡、常州为研究对象,通过航片解译、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分析,研究了该区1980-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主要取得如下研究结论:(1)1980-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和水田、旱地的大幅度减少。从流向看,主要是水田和旱地向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的转变,在农业用地内部也有一定规模的相互转变。(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显著影响了当地土壤性质,不同转变方式对土壤性质各指标的影响不同。旱地转变为未利用地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水田转变为菜地提高了全磷、速效氦、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含水量、pH值、土壤有机质和全氦含量;水田转变为建设用地后,除pH升高外,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氦、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显著降低;水田转变为旱地后,土壤有机质、全氦、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得到提高,而土壤含水量和pH值有所降低;水田转变为林地可以提高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含水量、土壤pH、有机质含量;水田转变为未利用地后,土壤pH、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得到提高,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逐渐降低。
土地利用变化 结构调整 土壤性质 管理科学
濮励杰 韩书成 陈凤 张彩云 彭补拙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国内会议
2007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暨2007海峡两岸地理学家大会——中国地理学会年度研究生联合论文发表会
台湾高雄
中文
194-207
2007-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