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原因初探
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的演出中大获成功,已是近年来中国戏剧界影响较大、引人关注的事件,尤其是走进高校,在大学生中产生的轰动与影响,使之成为一重要的文化现象,故而有学者称之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首先,从白先勇个人角度来说,青春版《牡丹亭》圆了他文化复兴的梦,他赞同汤显祖的“至情”的哲学,认同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的超越生死的爱情观。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方面忠实于原著,采用“只删不增”的原则,从五十五折删减到二十七折,通过对折次的删改与调整达到了”减头绪”“立主脑”的效果。全剧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在舞台美术方面,达到了中国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坚持“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原则,在不失古典韵味的同时,在服装,道具,舞台布景,花神舞蹈,灯光等方面都融入了现代因素。最后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还在于先前的宣传与策划。
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 中国昆曲 人物塑造 结构处理 舞台呈现 市场运作
李菁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0-58
2009-05-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