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65例围绝经期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65例不同期别的围绝经期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诊治特点及CA125水平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65例围绝经期的经腹腔镜或经腹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病例,按r-AFS分期分为A组(Ⅰ、Ⅱ期)B组(Ⅲ、Ⅳ期)两组,应用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分期和治疗方案,漏诊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血清中CA125的水平,评估其临床意义。结果:(1)A组50%的病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B组病例71.70%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占7.55%,两组比较,痛经有统计学差异。P<0.05。(2)B组中卵巢囊肿的直径超过5cm者以及CA125≥35mIU/ml者分别占58.49%和62.26%,与A组病例相比,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3)91.67%A组病例为全子宫切除手术中发现,术后病理确诊,术前漏诊率高。(4)若以CA125≥25mIU/ml为阈值判断检出的阳性率,它的灵敏度92.31%,特异度是57.14%,阳性预测值是80%,诊断符合率是80%。结论:围绝经期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表现多以痛经为常见,慢性盆腔痛仅见于Ⅲ、Ⅳ期病例;CA125水平与内异症分期呈正相关,但是平均水平低于普通年龄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人群;适当降低CA125阳性阈值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创造积极治疗的时机,避免内异症发生恶变。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围绝经期 异位囊肿 病理诊断 临床分析

施君 狄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200000

国内会议

第四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

青岛

中文

158-161

2011-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