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关系
目的:考察地震后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创伤后应激症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应对方式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在地震后6个月时对都江堰地区两所中学合共225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论: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不仅受地震本身影响,而且还受到震后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其中,学习压力是青少年主要的震后应激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均可调节震后负性生活事件与创伤后应激症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使用积极应对可降低负性生活事件对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而更多地使用消极应对则会加剧负性生活事件对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灾后学校心理干预工作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以降低灾后应激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汶川地震 青少年 负性生活事件 应激症状
郑裕鸿 范方 程山 张露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国内会议
宁波
中文
105-106
2011-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