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谐观及其现代转换的可能向度
孔子和谐观遵循着由外在到内在的逻辑层次:差异是和谐的必然前提,礼乐是保证差异之间和谐的外在制度安排,仁德则是外在礼乐制度的内在道德理性。其和谐观的基本特征有三: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二、性近论的人性预设;三、家庭本位的伦理意识。在孔子和谐观的现代转换中,至少有三个可能的向度:在民族文化关系上,从“用夏变夷”到文化生态的范式转换;在社会存在结构上,从等级到阶层的形态转换;在人际关系上,从血缘到业缘的重心转换。
孔子 和谐观 民族文化 社会存在结构 人际关系
曹树明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陕西西安 710062 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7-12
2009-12-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