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的应用
直到最近,仅仅通过化疗来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效果极其一般,并且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广泛应用也仅仅使少数人获得了生存机会。第一代(伊马替尼)以及第二代(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以费城染色体编码的BCR-ABL1融合蛋白为靶向治疗,这一发现彻底变革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治疗。儿童肿瘤学组(COG)的AALL0031试验显示,在密集化疗中增加伊马替尼的应用没有导致药物毒性增加,并且使患儿获得了3年无事件存活率,这比在没用伊马替尼治疗之前历史控制数据所显示的两倍存活率还要高。这些发现创造了一个把常规化疗与分子靶向药物运用相结合的新范例,并需要对在小儿与少年Ph+ ALL中HSCT常规应用的再评估。比起伊马替尼,第二代TKIs更具有理论优势,目前正在Ph+ ALL中测试应用。当前试验的重点是确定化疗、HSCT和TKIs在Ph+ ALL中的最佳利用。在未来几年中,可以预测到其他新的药物将可以用来使TKIs疗法和规避TKI阻滞作用在Ph+ ALL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最近的基因组研究借助与Ph+ ALL相似的基因表达谱确定了高风险小儿B细胞前体ALL的一个亚型,提示活跃激酶信号。这些费城染色体样ALL病例中的许多掩盖了使细胞因子受体与激酶信号失调的染色体重排和突变,或许也可以用TKI疗法来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 费城染色体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靶向治疗
张棪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17-221
2012-0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