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09年度全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报告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在我国贵州和陕西两省。通过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砷病防治项目,两省的砷中毒病区已经全部落实了改炉改灶措施。为了动态监测高砷煤矿管理情况、病区居民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评价防治措施效果,2009年,在卫生部的组织下,全国开展了新一轮的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两省按照《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开展了第一年度的监测工作。<br>  本年度调查结果表明:病区高砷煤矿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陕西省的高砷煤矿仍在开采。全国监测点平均煤砷含量为(133.33士270.83 ) mg/kg,在病区控制标准(100 mg/kg)以外,也主要是因为陕西的煤样砷含量超标严重。在采暖季节,监测户以使用铁炉(贵州)或煤灶(陕西)为主,在非采暖季节,电炊具、沼气灶、柴灶、太阳灶等能源使用比例增加。病区铁炉合格率、正确使用率较低,在80%左右,煤灶合格率和正确使用率更低,不到50%。在健康生活行为形成方面,贵州监测点食用玉米和辣椒各种相关行为正确率偏低。监测村砷中毒病人检出率为4.97%,可疑病例检出率为0.57%。无新发病例,皮肤癌累计病例4例。砷中毒病例尿砷含量几何均值为0.035mg/L,低于非暴露人群尿砷参考值(0.09 mg/L)。根据本次监测中所发现的问题,作者还提出了相应解决建议。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 煤矿管理 炉灶改造 防治措施

赵丽军 高彦辉 孙殿军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卫生部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国内会议

第七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

济南

中文

104-105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