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陕西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病情变化、防砷炉灶使用和相关行为形成情况,评价防治效果,为上级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年对陕西省安康、汉中市的2个县4个自然村进行监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每自然村抽取10户家庭,调查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抽取5户家庭,采集煤样测定砷含量,依据煤中砷的测定方法(GB/T 3058-1996)进行;对监测村内高砷煤暴露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诊断采用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进行,在确诊的砷中毒病人中随机采集30名病人尿样测定砷含量,依据尿中砷测定方法(WS/T 28—1996)进行。结果:铁炉的合格户数和正确使用率均为100%,灶炉的合格户数和正确使用率均较低,玉米、辣椒的正确干燥率和保管率均在95%以上;共采煤样20份,砷含量在26.064-1640.11 mg/kg,均值为(197.696±346)mg/kg,砷含量大于40mg/kg的有17份,占85%(17/20)。共监测4个自然村,体检3514人,检出率为6.66%(234/3514),120名砷中毒病例尿砷含量均值0.036 mg/L。结论:监测村燃煤型砷中毒呈流行态势,防氟砷炉具灶炉损坏现象较多,正确使用率较低。加强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和防砷炉具的后期管理工作是今后防治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关键。
燃煤型砷中毒 病情监测 防治效果 防砷炉具 健康教育
范中学 李跃 李晓茜 李平安 白爱梅
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氟砷病防研室,陕西 西安 710003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118-120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