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5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

  目的:总结近年来北大第一医院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胃肠镜及病理表现等,了解EG的疾病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大医院收治的25例结合临床、实验室、内镜、病理等检查确诊为嗜酸粒细胞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并对21例患者进行1个月至5年的追踪随访,了解其疾病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25例EG患者白细胞治疗前平均值4.0±4.4.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值10.0±5.0.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IgE, ECP的阳性率分别为88.0%, 83.3%, 95.2%。行内镜检查,内镜下所见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14/23, 60.8%),回肠末端((8/21. 38.1%))病变居多,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糜烂,甚至溃疡形成。病理主要为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嗜酸粒细胞浸润。内镜下正常而病理异常者,胃镜1例,肠镜5例。治疗及转归:25例患者均住院治疗,经内科治疗腹痛腹泻等症状好转出院。主要治疗措施为调整饮食、抗过敏、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组比非激素治疗组血嗜酸粒细胞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时间日(15.3 ±6.0 )天(5~28天)。1例(浆膜型)因明确复发再次入院治疗,随访复发率33.3% 。结论:1.嗜酸粒细胞胃肠炎为一种少见的发病机制未明的胃肠道疾病,多与过敏相关,应追问过敏史,对于血嗜酸粒细胞升高者应警惕本病,进行过敏筛查试验。2.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易误诊为胃肠炎,对胃肠道腹泻患者需警惕嗜酸粒细胞计数的水平。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病理特征 临床治疗 病例资料分析

王巍 刘建湘 谢鹏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

国内会议

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62-63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