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定标活检技术在胃异型增生病变内镜随访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定标活检技术对胃异型增生患者内镜下随访的临床价值,探讨胃异型增生病变内镜下特点以及定标活检技术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标准,既往有胃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进行胃镜复查或内镜下新发现黏膜异常的患者,年龄18~70岁,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胃部手术史,无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无肿瘤,无精神疾病,非长期服用NSAIDs,非妊娠、哺乳妇女。操作方法:内镜下对有可疑异型增生病变处应用一次性定标活检钳,黏膜下注射印度墨汁(1∶10稀释)0.3~0.5ml,详细描述胃内病变。由不知临床资料的两位病理医生进行病理诊断。结果: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初符合上述入选标准并进行定标活检者151例患者,男性76例,女性75例,男女比例为1.01∶1,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61.5岁±9.8岁。其中127例(84.1%)病理诊断异型增生,121例(95.2%)为轻度异型增生,5例( 3.9%)为中度异型增生,1例为重度异型增生。共定标活检300处,异型增生阳性率为65.7% (197/300 )。定标活检主要部位为角切迹116处(38.7%),胃窦小弯侧93处( 31.0%)。各部位异型增生阳性率分别为:角切迹69.8%(81/116),胃窦小弯68.8% ( 64/93 ),窦大弯60.7% (7/28),窦前壁60.9% (14/23 ),窦后壁为58.8% (7/12),体小弯为50.0% ( 7/14 )。病变主要表现为糜烂、不平和隆起,前者异型增生的检出率为67.1%( 55/82 );不平和隆起型病变异型增生检出率为67.1% (141/210)。结论:①胃角切迹和窦小弯是出现异型增生的常见部位,通过对胃小凹形态的判定,有助于提高胃癌前病变的检出率。②随萎缩、肠化生病变进展,异型增生检出率增加。

胃异型增生 定标活检技术 胃小凹形态 胃癌前病变

陆京京 周丽雅 丁士刚 张静 黄永辉 常虹 张莉 郭长吉 林三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100191)

国内会议

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100-101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