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白质疏松症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本研究采用对照法,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非白质疏松症及白质疏松症(包括对称性及不对称性白质疏松症)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LA的发生发展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否参与以及参与机制。方法: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由两名以上神经专业主治以上医师,依据MRI液体反转序列(MRI-FLAIR)诊断,将入组病人分为LA组106例及非LA组136例,并对两组病人一般为危险因素进行匹配,依据Fazkas量表评分,分析将LA分为轻(1~3分)、中(4~9分)、重度(7~9分),PotoshopCS3半定量分析LA患者FLAIR序列双侧白质高信号容积(VWMH),重侧与轻侧比率>1.5标准差定为双侧白质高信号不对称,由两名以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有入组病人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及诊断,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颈内动脉(ICA)、大脑后动脉(PCA )、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S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其搏动指数(PI)。使用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具有白质疏松症的患者相较于非白质疏松症患者的MCA、ICA、A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普遍减慢,搏动指数((PI)普遍增高;轻度、中度及重度LA患者的MCA、ICA、ACA的Vm及PI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质区域主要由颈内系统供血,LA患者脑血流速度普遍下降,脑血流灌注量普遍降低,脑血流阻力增高;随着LA程度增加,脑灌注逐渐降低。白质损害部位可能存在慢性缺血缺氧状态,LA主要是脑内小动脉病变引起,颈内动脉系统大动脉可能参与白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椎基底动脉参与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较小。

白质疏松症 血流动力学 核磁共振 经颅多普勒超声

李蓓蓓 张微微

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山西医科大学 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国内会议

2011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230-231

2011-03-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