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糖尿病肾病证治初探

  目的:揭示中医理论、阐明病因病机,为中医药有效防治糖尿病肾病、延缓肾功能减退提供依据。方法:揭示中医理论、阐明病因病机、指导临床实践。糖尿病肾病属于水肿、尿浊、虚劳等范畴。《古今录验》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之谓,是糖尿病的症状。《圣济总录》谓“消渴病日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说明肾脏的病变是因糖尿病引起的。其病位在脾肾,根本是气阴不足,变症为痰浊瘀毒阻络。《灵枢,谓“脾脆则善病消瘴”,《素问》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强调脾虚为病的病理机制。消渴日久,累及于肾,所谓“久病及肾”久病入络”,《血证论》谓“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乃变证丛生。痰浊瘀毒藏于肾络,封藏失常,精微失摄而漏出,是肾衰的重要原因。结果:在继西药规范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基础上,以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经三个月的临床观察,症状减轻、蛋白尿减少、肾功能好转等,总有效率在75%以上。结论: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追踪现代医学新进展,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多靶点作用机制优势,是缓解病情并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症状及生化指标的有效方法之一。

糖尿病肾病 中医理论 病理诊断 临床治疗

周富明

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 314200

国内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2011年国际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414-415

201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