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西医结合研究脾胃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据“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脾主涎”、“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升清降浊”等理论及中西医结合观点研制新药三九胃泰、胃必宁、胃炎消、胃热清、补脾益肠丸、溃结灵、肠炎清、康泰胶囊等分别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癌前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易激综合征等疗效显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脾虚证本质、分型病理和证治规律,发现脾虚证普遍存在胃肠运动和免疫功能低下及神经系统、胃肠激素和微循环等功能紊乱以及胃肠粘膜线粒体减少、肿胀、嵴断裂等形态改变。其中脾虚夹热型大脑皮质和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血浆中分子含量降低,胃肠粘膜炎性病变重;而脾胃虚寒型则表现为大脑皮质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中分子含量高,胃肠粘膜炎性病变轻。脾实证研究提示,脾胃湿热证系由内外合邪、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所致,常呈亢进状态的病理反应,既有感染、炎症的基础,又有胃肠动力障碍,胃黏膜攻防因子高水平的异常表达以及微生态失调的病理状况,与脾虚证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的改变趋势。展望未来的研究工作,首先要克服过去脾证研究中的缺点和问题,第二要规划好脾胃学说研究的系统工程和内容,第三要重视脾胃学说研究的意义和应用,这样才有可能在脾证病理生理、诊断和疗效标准,开发新药、新疗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创建脾胃学说新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中西医结合 脏腑学说 脾虚证 药品研制 临床疗效
张万岱 周福生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
国内会议
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
北京
中文
193-201
201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