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进展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我国是乙脑流行的高发地区。近年来虽经对儿童实施计划免疫接种,使发病率明显下降,但目前发病人数仍占世界乙脑病例的80%以上。根据JEV E蛋白基因全序列的同源性,可将该病毒分为进化关系上存在明显差异的5个基因型(Ⅰ-Ⅴ型),各基因型病毒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经研究我国JEV的主要基因型为Ⅲ型和Ⅰ型。研究证明,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环带库蚊、白纹伊蚊和日本伊蚊等具有成蚊带病毒越冬以及经卵传递JEV的能力,表明这些蚊虫同时具备JEV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的双重作用。三带喙库蚊是我国大多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JEV的主要传播媒介。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我国正在实施的乙脑监测方法重点推荐的是ELISA,一些研究者对ELISA诊断抗原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特异性和灵敏度。除了传统的RT-PCR方法以外,其他许多快速和敏感的实时PCR方法也被尝试用于JEV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在蚊虫控制措施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成为控制乙脑流行最有效的方法。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为我国研发,1998年开始生产使用并在全国推广,近年来新一代的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已在研究生产。我国自主研制的乙脑SA14-14-2株,为目前唯一获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已在全国广泛使用达3亿多人份。基因工程疫苗是乙脑疫苗发展的方向,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可贵的进展。

乙型脑炎 黄病毒科 血清学诊断 乙脑减毒活疫苗 人兽共患病

蔡宝祥

南京农业大学,210095

国内会议

第3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28-132

201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