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我国蛔虫病传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我国蛔虫病传播数学模型并利用现场数据进行应用。方法:现场调查获取基线、一个月和一年后的人群蛔虫感染率和平均虫负荷,构建蛔虫种群动力学、分布及感染率等传播数学模型,由现场数据获得模型参数,代入模型后预测一年后的感染水平,与实际调查数据比较,针对与药物驱虫因素相关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确定三个调查点,四川翠屏、江西进贤和湖南岳阳的基线感染率分别为28.79%、20.35%和20.72%,平均虫负荷分别为1.32、0.65和0.48,药物驱虫后一年的感染率分别为30.10%、7.51%和0.94%,平均虫负荷分别为1.04、0.56和0.34。计算得到基本繁殖率、负二项分布参数k值等模型参数,代入模型预测的一年后感染率和平均虫负荷均在实际感染率和平均虫负荷的95%可信区间内。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服药覆盖率和治疗频次是影响疾病收益的重要因素。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蛔虫病传播数学模型较好地拟合了现场数据,为制定蛔虫病控制规范和优化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蛔虫病 数学建模 传播模型 感染率

王骏 陈颖丹 刘伦皓 李华忠 汤林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200025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

国内会议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138-150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