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辨证针刺与药物治疗口僻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针刺对麻痹面肌功能恢复和口僻临床症状改善的作用,并探讨其现代治疗机制。方法:将40例口僻(Bell氏麻痹)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即针刺组20例,按辨证施治原则施以针刺治疗:B组,即药物组20例,予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随机抽20例健康人不予任何医疗或护理干预(即空向对照组,简称C组)。观察AB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鹫表评分及其治疗有效率;同步检测三组血浆SP含量,然后采用SPSS 13.0 Windows版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前比较,A与B组血浆SP含量,无显著性著异(P>O.05):AB两组分别与C组比较,前两组血浆SP含量均比C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血浆SP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与B纽血浆SP含量比较,P<O.05,有统计学意义:A与C组相比,P>0.05,无显著性著异;B与C组相比,P<O.05,有显著性差异。AB两组治疗前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比较,无显并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自身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口僻(Bell氏麻痹)患者血浆SP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其病情的转归,针刺或药物均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SP的含量来发挥治疗作川的。(2)针刺疗效优丁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

Bell氏麻痹 辨证论治 中医针刺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李义 罗昌禄 田强 聂志慧 何洪艳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3

国内会议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

张家界

中文

24-28

2011-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