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针刺介入时机的临床研究报告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针刺介入时机。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针刺治疗,观察针刺时机的选择对本病治疗效果、疗程的影响。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评分分别为(19.63±3.43)分、(19.60±4.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3>0.05);发病后7、14、28 d治疗组评分分别为(17.23±3.36)分、(10.23±1.81)分、(1.63±1.90)分,对照组分别为(19.80±3.45)分、(12.33±1.97)分、(3.73±3.14)分。发病第7天,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839>0.05),两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发病第14大,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l;对照组:P<O.01),两组间比较著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发病第28天,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O.000<0.0l:对照组:P=0.00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14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间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P=O.006<0.01)。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越早越好,急性期介入针刺治疗,不仅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反而会缩短周同性面瘫急性期时程,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 针刺疗法 临床观察 疗效评价
王军 赵吉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
国内会议
张家界
中文
130-133
2011-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