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双源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机进行扫描,对颅内动脉瘤的特征进行描述,包括颅内动脉瘤的存在和数目、位置和载瘤动脉、动脉瘤长径(自发出部位至瘤顶的直线距离)、瘤体最宽径、瘤颈宽度和走向,以及动脉瘤与视神经、前床突等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等。并以DSA的诊断为金标准来评价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双源CT脑血管造影26例患者检出27个动脉瘤灶,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25例为单发动脉瘤。24例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区。22例瘤体直径<20mm,最大者直径33mm,最小者直径仅2mm.双源CT脑血管造影与DSA对照,2例动脉瘤瘤颈DSA显示不清,而双源CTA显示清楚,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及前交通动脉。结论:双源CT脑血管造影技术:CT脑血管造影对于扫描技术有较高要求:(1)扫描层厚要薄,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才高,便于颅内细微血管的显示。本研究用双源CT机扫描层厚最薄可达0. 6mm,显示大血管及细微血管均非常细腻。(2)扫描速度越快越好,才能在脑血管动脉期内完成扫描,减少静脉血管的干扰,并且可减少对比剂的用量。本组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多层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和最大强度投影(MIP)。比较这几种重建方式,提示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对动脉瘤显示最为清晰和可靠。

颅内动脉瘤 双源CT 血管造影 扫描技术 图像处理

丁同文 张斌 刘金朝 史岩鹏 王东林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457000

国内会议

全国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西安

中文

46-48

201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