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常态中的老年生活和代际互动--北京城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意义解读

  对于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来说,常态是指每个人正在经历和即将经历的生命过程的共同特征,即生、老、病、死。对被访人的家庭而言,常态包括了其本人的生老病死,也包括了其他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因为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会对被我们访问的老年人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生命过程。<br>  在这里,“生”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存,或者通俗点说是生活着并努力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它包括了被访人与其家庭成员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所采取的所有行动。二是生育,对于被访人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过了生育期,但是他们子女的生育因为和家族的绵延相连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可以说子女和孙子女的生活状况是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念想,他们和子女的互动和代际关系亦在这样的常态中发生和持续。但是,在社会出现纵向的分化形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之后,这些在社会分层中占据不同位置的社会集团会对自己面对的“常态”赋予不同的含义,他们的生、老、病、死因此也获得了各自的意义。<br>  从经验的层面上看,人们的日常生活时间又可以分成日常生活时间和“事件”时间两个部分。“事件”时间是指当生活中出现各类对家庭生存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时被访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它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在总量上则可长可短;日常生活时间通常是指被访人与其家庭成员为了生存和满足自己生理需要所耗费的时间,它的特点是具有重复性与稳定性,如做饭、吃饭、生产、交往、休息等。

老年群体 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 家庭环境 互动关系

杨善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 100871

国内会议

首届全国老年文化高峰论坛

青岛

中文

168-187

2009-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