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联网观测和实验研究的科技需求及其关键问题

  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被科学界公认的基本事实,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适度控制工业减排的基础上,增加陆地碳汇、减少陆地碳排放是维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必然的战略性选择。国际上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经历了碳储量清查、碳过程机制、碳收支评估的不同阶段,现在正在向区域碳管理的方向发展。我国在碳通量及碳循环过程机制,碳储量和通量时空格局模拟分析以及增汇潜力和措施效益的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创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平台(ChinaFLUX),整合发展了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样带研究平台,发展了我国通量观测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体系,揭示了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机制,初步阐明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碳通量的时空格局,评估了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可是,由于我国起步晚、基础弱、碳汇格局评估的不确定性极大,现在的我国区域性碳管理急需要综合理解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互作关系,急需回答:如何减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分布评估的不确定性,如何认识和评估大气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如何认识和评估降水格局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三大科学问题,并发展生态过程模型、卫星遥感模型、观测数据融合的模拟分析系统集成技术体系,开展中国陆地“碳汇功能区”的区划,建立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管理决策分析系统。

生态系统 自然循环 碳汇功能

于贵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9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南宁

中文

183-195

2009-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